湖与海,老友会!一场跨越山海的走心对话 记“湖南与海南——韩少功文学世界的两个重要空间”研讨会
掌上汨罗 • 新闻
2023-09-26 10:38:46

合影

研讨会现场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王洁 杨志)9月24日,刚过秋分,汨罗这个南方小城已有了些冷意。在更深处,三江镇八景村却热闹非凡。一群好友带着未褪却的暖意,从海南匆匆赶来,与当地的朋友一起拜访一位共同老友,韩少功。

从两个空间说起:湖南与海南

1988年,35岁的韩少功携家带口离开长沙,成为“十万人才下海南”大军的一员。他和朋友一起办了份名为《海南纪实》的杂志,办刊方向定为新闻刊物,主打新闻时事和纪实文学。

“洛阳纸贵”,海南省作协主席、天涯杂志社社长梅国云用这个词来形容《海南纪实》发刊后的盛况。1995年底,由韩少功一手推动的改版后的《天涯》第一期上市。定位为力图成为具有道义感、人民性与创造力的文学文化刊物,致力于历史转型期的精神解放和精神建设。一时间获得“北有读书,南有天涯”的美誉。

完成这两件事后,海南的风依旧舒爽,韩少功却已是站在了历史的前夜。

在韩少功的影响下,海南文学界变得越来越热闹。他却在2000年辞去海南省作协主席和《天涯》杂志社社长职务,和妻子一起,回到当年上山下乡当知识青年插队的湖南汨罗农村。随后便一直保持着湖南海南两地半定居状态。

“少功先生在海口的房子可以看到海,湖南的房子可以看到湖。”《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林森笑说韩少功是“出湖入海”。“但他在乡村的生活不是完全隔绝社会的,是若即若离的,与村民融合在一起的。”来到八景,你极有可能看见韩少功在院子里劳作,和村民们笑着聊天。

对于韩少功回归乡村,作家张浩文表示他的实践给中国乡村现代化提供了典范;评论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廖述务认为在韩少功那里,乡村不是纯粹作为景观存在,而是根本上的生存途径、精神镜像。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讲师阮娟则说他是进步的“回退” ,以退为进的进阶。

从湖南到海南,又从海南回湖南。两地的生活经验给韩少功的写作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林森说,他是一辈子真正的“青春”写作。从韩少功的作品里,我们总是能看到他不断地回到知青时代的现场。汨罗也得益于此成为了韩少功的文学原乡。之后到海南,韩少功便大显身手,完成了两件大事,影响了一代人。“湖南打下坚实基础,海南提供广阔天空。”林森这样总结道。如今,韩少功又回到了“汨罗原乡”,同时实现文学转场,创造出《山南水北》等一系列新作。

“我们对韩少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评论家眼中也有一千个韩少功。尽管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说了同样一句话:“我们对韩少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在评论家,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龚政文眼中,韩少功是一个接地气,兼具思想高度;具有浓重个人生活经验,兼具世界视野;不远离现实生活的入世者,兼具出世的观察者、思考者。评论家、海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刘复生说,他是从汨罗走出去的世界性的作家,是文学界的思想家。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旅琼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马良评价韩少功为一位追求永恒性的作家。评论家、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吴辰认为,韩少功的写作给大家提供无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通向的方向叫理想。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沈念用“灯塔”、“候鸟”和“大树”三个词来形容韩少功。不仅如此,道义感、人民性、创造力、关注底层、关注人类新兴思想、具有哲学家的品质……这些词都被用在了韩少功身上。

评论家、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说韩少功是反历史虚无主义的,通过书写《革命后记》回到历史现场,用细节打败所有建构。他又是反教条主义的,以寻根文学推翻既有范式。他还是反形式主义的,用《马桥词典》挖掘出被形式所束缚的东西。

韩少功走出了舒适区,深入农耕文明,触及现代文明神经末梢。评论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肖百容总结韩少功为“越界创新”,地理上、文体上、生活上越界,敢于突破既有边界,有越界才有创新。

“韩少功看起来是一片‘湖’,真正走进后才发现是‘’大海。”梅国云说。由此看来,文学界对于韩少功的研究的确是远远不够的。

“汨罗模式与汨罗江流域作家群

自2000年韩少功回汨罗半定居后,一批本土作家很快成长起来,“汨罗作家群”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而这与韩少功的“回归”绝不是巧合。评论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教授黄灯作为被韩少功提携的汨罗作家之一,有着第一发言人的深切感受。她直言韩少功是一位教育家,让她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至今践行着这个理念。在她看来,韩少功对于汨罗作家群的辐射主要分为三种:帮扶式、感召式和渗透式。在这样的辐射带动下成功成长起一批汨罗本土作家如舒文治、潘绍东、魏建华等。

而首先提出“汨罗模式”的人则是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党委书记、韩少功研究所所长杨厚均。他总结其为一种自觉的而非自发的、长时间定居的而非短期客串的、个人的而非组织的全方位深度融入的“汨罗模式”。同时,通过“韩爹”这个身份完成了韩少功作家身份重构。在汨罗八景,韩少功不只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个亲切温和的老乡,为当地村民谋福祉、解难题。

青年评论家、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启民则从“空间”出发,认为韩少功用影响力锻造了一个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织的“汨罗空间”。一个与大城市文学发生的方式大相径庭,有着独特的汨罗文学质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书写的汨罗作家群,则以鲜活的方式,借助古典的楚地文化,超越当代生存,朝向真的生活。作家、岳阳市作协主席舒文治作为深受韩少功影响的汨罗作家之一,同样认为韩少功在八景构筑了独一无二的文学地标。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副院长张勇认为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选择用方言来书写,是因为方言是质朴的,没有经过主流意识形态的“语言致幻术”规训和压抑的,因而更能揭示生存本相和存在的真意。

从清晨到傍晚,对话会画上了句号,但这些好友们似乎仍意犹未尽。湖南省作协主席汤素兰说,水是流动的,也是不断变化的。韩少功回到了水的源头,这样的水滋养大地、心灵和文化。我们一次又一次回到文学原乡,回到蓝墨水的上游,在与韩少功进行对话交流中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而这,也是文学之所以存在的意义。

一审:徐   娟

二审:游   岚

三审:张   为

作者:王洁 杨志

责编:游岚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