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湖南日报丨宁乡:陈家桥逸闻录
新湖南客户端
2020-12-28 08:07:38

陈家桥逸闻录


李曼斯 罗 杰 李海燕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

古之豪士已远,今之侠义犹存。

(美丽的陈家桥村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宁乡城之西北为菁华铺乡,有一村庄,名曰陈家桥村。此处小山秀雅,河塘澄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常有来客相访,村人无不放下豪言:“我陈家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会车无不相让,待人无不热情。”

细问之下,又听闻八旬老人捐款近百万、村长耍龙灯赚公费、老板拆墙做公园种种奇闻轶事,不由得愈以为奇。遂遍访众人,寻其始末。

颠簸数日,大饱耳欲。奇闻轶事,数不胜数。今择其一二,且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回

村长耍龙灯勤唱戏 书记讨包封喜开锣

十日之后,贺村长将隐退山林。

(由竹山改造而成的休闲凉亭。)

“年纪到了,该退了。”说这话时,天至黄昏,霞光褪去。家里还未开灯,贺村长独自坐在堂屋里,显得有些落寞。他抬手抹了一把半白的发茬,轻叹口气:“再过10天就都交给他们了。”

孙儿需人照料,妻子去了城里暂住。老房子里住着的老村长,还在等担子彻底放下。这担子,贺村长挑了快20年,肩上难免起了茧子,一时半会消不下去。

那是在2001年,还是贺老板的贺业荣接到老乡的一通电话:“贺总,村里有好事,你赶紧回来!”

贺业荣从广东回到家乡,一看却傻了眼:村里一穷二白,还欠债不少。开会没人来,建设没人搞。村干部纷纷撂摊子不干,剩下个空壳,正是留给贺业荣的“好事”。

贺业荣看着这“烂摊子”,急得忙摆手。人是匆匆忙忙回了广东,心里却有些放不下。第二年,他带着一万块钱回乡当起了村主任。拿着这笔钱,陈家桥村终于建起了村部。有了落脚点,村干部合计得干点名堂出来。

2005年除夕,敲锣打鼓中,一条歪歪扭扭的龙灯踩着泥巴路开进了陈家桥村。龙灯下的贺业荣攒着劲头唱着调儿,喜气洋洋地舞着龙。“龙头书记”提着铜锣,穿红戴绿,逢人就说吉祥话,伸手就化新年缘。村民放下活出门瞧,却发现里头全是熟面孔,看得哈哈大笑。

正所谓村长耍龙灯勤唱戏,书记讨包封喜开锣。这个面子,岂能不给?这趟戏班子收入不菲,一天就讨到了7万元红包。

修路、清渠、通电,经费在手,万事不愁。陈家桥村,活了!

看着村里的改变,陈家桥的村民发觉自己贡献的那一点力量,竟成了盘活家乡的重要资源。这一观念的形成,成了陈家桥人日后慷慨解囊的起因。

2009年,陈家桥村级公路实现户户通,单是一个组就筹到了40万元;2017年,82岁的谈邵清听说家乡建设美丽乡村,毫不犹豫捐了71万元;2019年,党员潘胜求虽是贫困户,仍坚持从银行里取出2000元积蓄,再从家中翻出1元、2元、5元、10元的零钱,凑成3000元捐赠给村里,干部几番拒绝都挡不住他的热情……

而今,那个困顿窘迫的小村庄逐渐被人遗忘,人们所熟知的陈家桥村赞誉无数,有如世外桃源。

“人心齐了,我们只会越来越好。”贺村长露出陈家桥式的自豪,日落带来的那一丝愁容消散无踪。

第二回

小泥匠翻身忙创业 大老板转头急还乡

(宁乡市菁华铺乡木家湾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图片均由黄勇提供)

说起陈家桥之变,有一人不得不提。

黄立平,陈家桥村支部书记。年轻时,他靠着一把砌刀走出家乡;时至中年,又为了家乡放弃打拼。命运好似在无形中早已把他与这座山村紧密地牵系在了一起。

黄立平出生于1964年,彼时的陈家桥村是真正的穷乡僻野。小学毕业后,他给家里出工,又跑到煤炭坝挖矿。凭借着一身拼劲,他拿出存下的1000元拜在砌匠师傅门下,成了一名小泥匠。

“东家请,西家喊,砌匠这门手艺活我一干就是6年。”此时,农民开始兴建楼房。黄立平头脑灵活,设计、建筑、装修等一条龙全包。他当起建筑包工头,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小泥匠创业翻了身,最先想到的还是回报家乡。修路、挖塘、助学……10多年时间,他先后给村里捐款200多万元。黄立平的事迹让村民交口称赞的同时,也引起了乡、村党组织的关注。2014年,陈家桥村村支两委换届。在村支书的海选中,全村152名党员将自己手中的票投给了黄立平。

“五十多岁的人,还当什么官呢?”黄立平曾反复问自己。在面对村民们期待的眼神时,他坚定了决心。

上任后,黄立平把自家的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了村里的建设上。他开始踏寻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了解这里的每一位村民。改变陈家桥村,成了他的新理想。

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吹进了陈家桥村。黄立平认为,这是“改天换地”的好机会。

黄立平拿出南竹山屋场规划,召集村民前来开会,刚说明意图,便碰了个钉子。不少村民听说要动菜地和田地,纷纷表示反对,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他意识到,建美丽乡村不能是政府一头热,必须让村民明白,村子建设是村里每一个人自己的事。

黄立平带着部分村民,游览关山古镇、望城铜官、长沙县江背等已颇有成效的美丽乡村。村民们乘兴而归,直说长了见识。原本带头反对的几个村民,不仅表示支持,还主动劝说邻里。

由于经费原因,屋场建设进展不顺。村干部和村民一解释,隔壁屋场的村民明灿二话不说,率先拿出5万元捐了。村党支部把带头捐款的几人用红榜公示,大伙儿一看,谁也不肯落后,纷纷捐款。

“红榜最开始只有一张A4纸大小,后来名字多了贴不下,就去外面打印海报。现在村部张贴栏都不够用,只好分屋场公示了。”黄立平为此感到很自豪。

村民的慷慨信任,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严格的制度。从上任开始,黄立平规定,村上所有的项目工程建设,村干部一律不得插手或承接,项目工程均通过招投标比质比价后实施。黄立平本就是干建筑出生,在他的监管下,大小纰漏“插翅难逃”。

12月,美丽屋场提质告一段落。黄立平眯着眼睛靠在办公椅上又开始筹算:“明年,该改哪儿呢?”

第三回

大方人拆墙赠邻里 老冤家解结好团圆

陈家桥里大方人有不少,杨志强肯定算拔尖的一个。

他家门口有块石头,上面刻着“大方之家”四个大字。这正是大方之村——陈家桥村村民送给他的礼物。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颗李子的背后是一段倒得轰烈的围墙。

(拆下围墙后,园林式的亭台水榭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村里人都知道,杨志强是个大老板,赚了不少钱。杨家是个大家族,从东头到西头,300米围墙围住的都是杨家的地带。围墙里面可不是乡村风景。水榭与亭台长短相接,垂柳与草木高矮相衬,俨然是个布局巧妙的私家园林。

村民潘耀军对这院子喜欢得紧,却又不好意思总来:“老去别人家里,也不像话。”

这园子不仅村里人喜欢,杨志强也满意得很。去年,杨家女儿结婚,还特意花十来万,把围墙重新上了个漆,图个喜庆。

今年年初,村干部找到杨志强:“你是党员,又有号召力。今年美丽屋场要提质,鸟窝山你就帮着发动一下。”

杨志强是个热心肠,村里的事儿从不落下。他接下了活,心思立马活络了起来。当天,他在群里和大伙一说,却碰了个小钉子:“杨总,不是我不支持你。这几年我们屋场搞得蛮好的,还要怎么提质呢?”

这话说得也在理,鸟窝山屋场早在6年前就开始建设,广场、道路、壁画都齐活了,村民也想不出来还能怎么变。

老酒装新坛,杨志强向黄立平学了一招。他自己出钱,租了辆大巴车,载上六十多个村民,围着陈家桥转了一圈。他在车上拿着个喇叭充当导游:“乡亲们,你们看看隔壁屋场。我们平时比他们差?那未必。但他们的美丽屋场,就是建得比我们好啊。”

由于其他屋场动工晚,不少设计又进了一步。比如广场上贴起了砖块,菜地里砌起了围栏。村民看到这些情景,建设热情又涨了起来。杨志强决定再推一把:“我带头,把围墙拆了。以后我的院子,就是大家的院子。”

锤头叮咚砸下,300米围墙应声而倒。最热的夏天里,杨志强戴着大草帽,一边拆围墙,一边修缮花园。

他对家人说:“不拆围墙,家也就墙里这么大。拆了围墙,墙外也成了咱们的家。”

怕家人看着心痛,他悄悄和施工师傅交代:“要是院里停着我老婆的红色小车,您那天就别动工。等她不在家里,再悄悄给拆了。”

围墙一拆,屋场一片通透。边界,在陈家桥越来越模糊。

十多年前,因土地分配问题闹了矛盾的王佩英和周桂香这次达成一致,把两家屋前的空地捐赠出来,做成了健身广场。十多年互不说话的两人也由此解开心结,重归于好。

“建设家乡”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也成了一个解结密码。

要改造20多位村民共同拥有的竹山,无一人提出反对意见;微信群里一声通知,村民连夜修整菜地;得知自家坟墓的围栏影响了整体美观,主动拆去水泥高墙,在坟前栽下树木,以美丽风景表达对祖先的尊重……

鸟窝山里,道路相接,景致自然,人亦和谐。

第四回

老党员一夜拆棚快 鸭司令半载赶鸭难

水鸭养到第三月,正是憨态可掬的时候。

满棚鸭子一身毛茸茸,满眼水汪汪,再过几个月还能产蛋卖钱,怎能不是养鸭人的宝贝?

但一反往常,杨国良听着耳边水鸭嫩嫩地叫唤,只觉得心烦意乱。

白天,黄立平找到他,小心措辞:“国良,你也知道,新修建的蔡家坝河景观道就在鸭棚边上。你那儿本来也是田地,1000多只鸭子养在那儿,不太合适。你看能不能想点办法呢?”

还没等黄立平明说,杨国良一听,心里咯噔一声,立马懂了意思:“拆,我是党员,怎么能不拆?”

他嘴上半点没犹豫,心里却恼火不已。这火,倒不是对着谁,而是恼自己实在是不走运。

早些年,他几番工作不顺,只好回乡。2013年,他在村子入口处办了个水泥砖厂。第4年,正逢美丽乡村建设。周围全建得漂漂亮亮,入口处却杵着个灰不溜秋的水泥厂。

老党员,觉悟高。杨国良觉得自己影响了村里搞建设,心里有些愧疚。又合算着已经赚回了成本,狠心亏上一两万块设备钱,配合着关停了水泥厂,安心在家种田养鸭。不曾想这才过了几年,鸭棚又成了村道入口。

恼火归恼火,他主意却拿得快: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说服妻儿,第二件事就是腾出鸭棚。

“我们都快六十了,养鸭早出晚归的也辛苦。正好趁着这个事,轻松下来,也挺好的。”傍晚时分,赶鸭路上,杨国良这么劝着妻子,自己也越想越有道理。

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哪能不知道丈夫的心思?全家表决通过,第二天一大半鸭棚就倒了地。

杨国良租下乡邻一块地,委屈着鸭子从“大别墅”住进了“茅草房”。几个月来,他陆续以底价转卖了大批鸭子,只余下了百来只小水鸭,聊以慰藉。

小鸭子乔迁新居,越住越远。杨国良每天早上5点就得起床,把它们赶到“故居”蔡家坝河上喂食活动,路程有近1个小时。

说着得“轻松下来”的鸭司令,还得起早贪黑地赶鸭大半年。但心里的火气一点也没了。傍晚时分,他赶着鸭,经过水天相依、绿树环绕的蔡家坝河景观道。晚霞映照在河面,泛起灵动的光彩。村里的老人三三两两散着步,笑着和他打招呼。

他想:没鸭子,挺好。

作者:李曼斯 罗 杰 李海燕

责编:张云荻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