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先调研后决策”成为工作常态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我们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练好深入群众之功,推动各项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先调研后决策”成为一种常态。
一、要充分认识调查研究的意义
调查研究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要守好用好这个重要法宝,推动调查研究进一步走深走实,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一)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指南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基本功,也是参政议政的基本功,做决策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对情况的准确把握。当前,外部环境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做法新经验不断涌现,这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确保科学决策、及时决策,我们必须把调查研究作为搞论证、做决策、察民情的重要手段贯穿工作始终,特别是在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问题决策前、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出台前,都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找准问题、研判风险,切实做到“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之上”。(二)调查研究是检验作风的“试金石”。调查研究是一个了解情况的过程,更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调研过程中,党员干部能不能放下架子、迈开步子、扑下身子;能不能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能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对其党性作风的直接检验。各级党员干部要克服对调查研究“难、怨、怕”的心理,主动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接足地气、畅通下情;主动解剖麻雀、发现典型,切实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使我们的各项决策部署,真正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做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三)调查研究是提升本领的“练兵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成熟不成熟,执政能力水平高不高,往往要看他的调查研究的水平和能力。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可以学会做群众工作的好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促进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取得突破。各级党员干部不管是什么级别、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把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练好,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情况就会熟起来,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二、要全面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方法不仅能最大程度避免调查研究偏向偏题,还能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选题要精准。对调查研究来说,选题就像钉钉子。角度没选好,再用力也没有用,反而会越用力钉得越歪。所以,调查研究的选题,一定要立足岗位职责、立足发展大局、立足长远规划,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着力解决区域发展的重点问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当前工作的难点问题来精准选题,确保选题切合需求、切中要害、切实有效,使调查研究同中心工作和科学决策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当然,选题不是越大越好,“小”切口也能做“大”文章、出“大”成果。
(二)准备要充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在有的同志调研之前不做“功课”,什么都没搞清楚就一头扎下去,把调研当成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事实上,行军打仗强调“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调查研究也是如此。一方面,要对调研的课题系统研究,许多课题错综复杂,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如果我们不把课题的大方向弄清、把关键点搞懂,就算到了基层一线,也很难有的放矢,很难抓住关键、找准问题。另一方面,要对调研的对象认真研究,针对调查对象的不同特点合理确定蹲点式、体验式、联合式、比较式“四式”调研方法,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确保与调研对象开展心贴心、实打实的交流,获得丰富详实的资料信息。
(三)作风要扎实。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项,就是关于调查研究的。新时代共产党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一要领导带头。毛主席指出,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从乡政府主席到全国中央政府主席,从大队长到总司令,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调研成果的质量高不高,“一把手”的重视程度起到决定性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做好表率,亲自主持、亲手指导、亲身参与调查研究,确保调研成果更高质量、重大决策更加科学。二要身入心入。要以满腔的热忱、眼睛向下的决心、求知的渴望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通过蹲点式、体验式等调研方式,亲身体会工作中的不足,亲身感受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一阵风”调研。三要直面问题。调研报告要敢于反映问题、推动解决问题,有的干部在调研中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但在形成调研成果的时候往往把问题弱化了,甚至直接做了减法,这样不仅影响调研成果的质量,也挫伤了基层干部群众讲真话的积极性。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敢不敢直面问题、会不会分析问题、能不能解决问题,不仅是能力水平的体现,更是党性原则和担当作风的体现。
三、要科学把握调查研究的重点
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研究分析,重点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把调研的收获和成果运用到位。我们只有抓住重点,扭住关键,调查研究才有方向感,才有切入点。(一)要把情况摸清。毛主席曾指出:“我们有许多同志,对新情况、新事物不作调查研究,自己又不懂得,不懂货就不识货,这怎么能办好事情呢?”开展调查研究不能习惯在办公室“摸脑袋”,既要到那些有成绩、有经验的地方,也要到那些困难多、工作弱、矛盾大的地方,听听企业群众最真实的声音、看看企业群众最真实的状态、了解企业群众最真实的感受。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本辖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搞清楚,把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搞清楚,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搞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二)要把对策提实。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主要是看调研成果能不能在领导决策、解决问题、指导工作中发挥作用。调查研究如果脱离了实际,没有反映实际情况,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功夫花得再深、文章写得再好,也达不到预期目标。要在深入调查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提出新思路、新办法,拿出操作性强、可行性高的对策措施。(三)要把成果用好。调查研究的成果不能停留在纸上,要转化为区委、政府的科学决策,转化为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一要推动问题解决,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能立即解决的要立即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主动研究、及时解决,确实因为政策法规限制不能解决的要耐心做好解释沟通工作。二要抓好成果运用,对于一些关系全局的战略性课题和重点难点问题,要通过跟踪调研、反复调研,进一步完善提升调研成果,推动对策建议进入区委、政府决策程序,转化为推动开福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力量。三要建立长效机制,深入推广蹲点式、体验式、联合式、比较式“四式”调研方法,建立健全“先调研后决策”的调研论证制度,进一步提升调研对象的广泛性、调研内容的针对性、调研方法的科学性、调研成果的有效性,真正让调查研究成为密切干群关系、抓好工作落实的重要法宝,成为政府决策的必经环节和工作常态。
(本文系开福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拥兵同志在2019年全区政府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活动成果分享会上的讲话,有删减)
责编:彭永礼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