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原来桃源有这么多古物、古迹、红色文化
视外桃源 • 桃源
2020-12-03 16:54:14

桃源之美,美在人文荟萃。桃源境内居住着31个民族,有文物保护单位16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37小类、286项,其中出土的商代晚期国宝级青铜器“皿方罍”被誉为“方罍之王”,桃源刺绣被誉为“湘绣之母”,傩戏有戏剧“活化石”之称。桃源是革命老区,贺龙、萧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桃源自古名人辈出,先后走出了民国先驱宋教仁、民主革命家覃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等一批仁人志士。今天,小编带您一睹桃源古物、古迹和红色文化的传承魅力。

古物、古迹


皿方罍
1919年,桃源县出土了一件迄今所见最大、最精美的青铜方罍,据其铭文称为“皿方罍”。

皿方罍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堪称“方罍之王”,是中华灿烂文明和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绝佳见证。

该皿方罍器盖高28.9cm;器身高63.6cm。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呈庑殿顶形;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罍身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共装饰八条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其造型、装饰风格来源于商代宫殿和宗庙建筑。


红色文化


浯溪河战役大捷


  浯溪河战役大捷是1934年11月16日
贺龙萧克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为调动湘鄂两省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敌人到湘西,以策应中央红军长征,所发动的湘西攻势中的一次较大的战斗。浯溪河战役大捷,是一个漂亮的由奔袭转为进攻的战斗。浯溪河战役大捷,使桃源成为贺龙领导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军长征大水田纪念地


  大水田红军长征纪念碑,位于县城西南91公里的西安镇大水田村上游组,桃源县委、县政府于2009年4月为纪念1935年12月贺龙、萧克分别率领红二、六军团驻扎大水田这一长征路而建。碑呈方柱形,由碑座、碑身、碑帽组成,通高8.98米。现已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1年1月、桃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溶熙苏维埃政府旧址



  徐溶熙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陬市镇青龙寺。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共湘西特委、桃源县委建立的湘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1927年11月18日深夜,桃源东路九乡一百多名农民协会骨干代表在这里秘密召开徐溶熙苏维埃政府和桃源县第十七游击大队成立大会,提出了苏维埃政权建设纲领和措施。徐溶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中共桃源县委的领导下,开展了惩办土豪,镇圧匪首等一系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青龙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毁,2009年县委、县政府在原址上按原貌重新修复。


桃师白楼红二、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含红军码头)



  桃源师范学校位于漳江镇建设路。在师范学校东北角有一幢白色楼房,曾是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萧克率领的红六军团驻军省立桃源女子中学(今白楼) 。2012年,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码头位于桃源师范学校南侧,濒临沅江。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北上,贺龙、萧克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取得浯溪河战役胜利。在红军军团进驻县城期间,红军组织官兵维修了学校东南侧的沅水码头,并向群众宣传红军政策,与桃源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


宋教仁故居


  宋教仁(1882—1913),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桃源县漳江镇人。
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中国宪政之父”。

 

覃振故居


  覃振(18841947),原名道让,桃源县马鬃岭镇理鸣村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为纪念覃振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的历史功勋,桃源县委、县政府于2007年9月在原址按原貌恢复了覃振故居。201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翦伯赞故居


  翦伯赞(1898—1968),
湖南常德桃源县人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翦伯赞先生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之一。


桃源处处桃花源
美丽桃源等你来


图片:桃源县摄影家协会

责编:李雨芹

来源:桃源县全域旅游发展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