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彭晓)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为什么对《楚辞》情有独钟,晚年倾注大量时间对之进行注释与编撰?屈原为什么会成为朱熹的千古知音?
11月21日下午,屈子书院讲坛第十三期开讲,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朱杰人教授以《楚辞后语》为切入点,联系朱熹在庆元年间的人生遭遇,剖析了朱熹注释与编撰《楚辞》的原因及选择标准,以独特的视角带领观众进一步理解屈原、理解朱子,为现场100多名听众及线上48.6万网友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嘉宾主持。
朱杰人教授指出,朱熹除了是一名哲学家、理学家、思想家,还是一位著名文学家与诗人,其诗仍现存1200多首。朱子不仅对《楚辞》与《离骚》烂熟于心,而且将其视为学诗的根本,在其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
朱子一生遍注儒家经典,在其晚年,却花费大量时间编著了《楚辞集注》《楚辞辩证》《楚辞音考》《楚辞后语》等作品。朱熹之所以会如此关注《楚辞》,这与其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与人生遭际密切相关。庆元元年,宁宗听信朝臣谗言,将道学视为伪学,将朱子列为党魁,其弟子蔡元定也遭受伪学之殃,被贬道州而卒。朱子逐渐失去了继续研究理学的政治环境和话语空间,于是只能转换频道,从纯理学的研究变而为较单纯的文学和宗教研究。《楚辞后语》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朱杰人教授认为,屈原的所作所为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屈原的著作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他认为,前人没有理会到当年屈原情感上的抑郁,也不能从义理上理解和阐发屈原的所作所为,以至于屈原的精神及其赋作的深刻内涵"不见白于后世"。
朱熹对长期以来人们对屈原的误解甚为不满,说:"屈原本是一个忠诚恻怛爱君底人,观他所作《离骚》数篇尽是归依爱慕、不忍舍去怀王之意,所以拳拳反复,不能自已,何尝有一句是骂怀王?亦不见他有褊躁之心,后来没出气处,不奈何方投河殒命。而今人句句尽解做骂怀王,枉屈了屈原。"这就是朱子要注《楚辞》的原因。面对着南宋外有少数民族的虎视眈眈,内有奸臣当道的时代背景,以及道学人士备受打压排挤的社会现实,可知朱子其实是借注《楚辞》而注自己。
朱子在编撰《楚辞后语》时,对于作品的收录标准,首先要求其与屈原的作品存在精神情感上的一致性;其次要与屈原作品无心冥会,而非刻意模仿;此外还须符合义理、指意深切、有补于世。《楚辞后语》给我们展示了朱子暮年的思想轨迹与情感脉动,让我们更形象地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 忠君爱国的理学家的博大胸怀和历史担当。
最后,朱杰人教授带领现场观众共同欣赏了《楚辞后语》中的《越人歌》、项羽《垓下帐中歌》、汉武帝《瓠子之歌》《乌孙公主歌》等作品。
"学之有本而反求之,则文章有不足为者矣。"朱杰人教授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立志求道成德,而不在于章句辞赋,建议年轻人多读儒学佳作。
作者:彭晓
责编:刘晓元 刘嘉玉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