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重阳|最浪漫的事,是我们一起“种文化”
智慧荷塘 • 民生新闻
2020-10-23 18:18:38


你可曾想象过,耄耋之年的爱情是何模样?

是夕阳西下,并肩赏日落?亦或是桥柳溪边,相看微风拂面?在石羊塘镇,湖南科大退休教授夏昭炎和妻子杨莲金,将这份爱情诠释到极致。

身为全国道德模范、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他们把爱的种子播撒在高桥的土壤里,让这颗种子开出“文化之花”。他们把小爱凝聚成大爱,携手投入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中。

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意已顷。让我们一起走进夏昭炎夫妇的浪漫生活,感受这份耄耋之年的爱情!

“爱是一眼就喜欢上了你”

立秋已过,攸县却仍在溽暑中,石羊塘镇谭家陇村高桥组村间小路边的稻谷已走向成熟。池塘中的株株枯荷为夏昭炎、杨莲金夫妇的庭院增添了些许静谧。

一只花斑的哈巴狗、一群鸡、一片菜园……两位退休老人细心打理着自己的生活。打造书屋、开设讲堂、养生保健……从家到“高桥文化活动中心”,每趟448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上烙下了他们一行行坚实的脚印。

从相识到相知,从青丝到白发,他们一起携手走过58个年头。20805个日子里,夫妇两人说的最多的便是聚少离多。于是,把日子记到本子里就成了两人共同的习惯。

几十年来,日记堆满了书柜。翻开其中泛黄的一本,细细品读,才发现两位老人都不约而同地将主角定为了彼此。命中注定是你、生活琐碎是你、病痛担忧也是你……

2004年新春,杨莲金写下这样一段又一段的话语:

“晚上,小猛(小儿子)一个人陪白仙(夏昭炎,字白仙)睡。他用绳子把自己的手与白仙系起来,白仙起来拉绳子把他叫醒来。”

“今天凌晨,白仙通关了!”

“今天8点,重症病房拔掉了胃管,白仙初步解放了。”

杨莲金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夏昭炎,就这样,写着写着,时光仿佛回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那个夏昭炎与她相识相知的地方。

1961年,22岁的杨莲金于当时的湖南幼儿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县教育局教研室。那一年,教师大会在暑期召开。夏昭炎早前就听说有个“美女”老乡要来报到,像冥冥中注定一般,杨莲金因为台下没有位置不得已坐到了台上。这一坐,杨莲金一下子成了全场关注的焦点,台下的夏昭炎的同事们“坐不住”了,会后簇拥着老实巴交的夏昭炎走上台去。于是,两人也就顺理成章的相识了。“我们是老乡,同事们听说了,就撮合我们认识了。”夏昭炎笑着打趣道。

夏昭炎的单位酃县一中在山上,杨莲金的单位教研室在山下。每逢假日,夏昭炎和他的同事们就会来到杨莲金的住处聊天。可是,聊着聊着,杨莲金发现来的人却越来越少,少到只剩下夏昭炎一个。后来,只要杨莲金听到脚步声,就能分辨来的人是不是夏昭炎。

“他的眼里闪着星星,透着睿智的光芒,我看一眼就莫名的喜欢!”杨莲金满脸幸福地回忆。

哪怕是只看一眼就互相喜欢,何尝不是夏昭炎与杨莲金彼此爱恋的最佳注解。

也许是缘分和命运的撮合,也许是彼此内心的惺惺相惜。1962年7月,两人相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1966年,杨莲金突发急性黄胆性肝炎,住进了医院。当时,夏昭炎被打成“小邓拓”,下乡进行义务劳动,不允许探亲,杨莲金住在医院里,泪水总是止不住地在眼框打转。“我真的好想他来看我一下,我好想他。可是,我知道他不能。”杨莲金说道。

病中的分离让彼此更加担心对方的安危。杨莲金在医院里努力地恢复着健康,日夜思念着夏昭炎。夏昭炎则为了获得短暂的探望妻子的机会拼尽全力把劳动做到最好。最后,夏昭炎终于有机会到城里看望妻子。孤身一人住院的时间杨金莲早已不记得,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些漆黑深夜里的“我想他”。

“我是1963年出生的,在我的记忆里,父母两个人就是聚少离多,直到1979年以后,父母双双调离酃县,才算是真正聚到了一起。翻起老照片,才发现父母在1998年的时候才有了第一张合影。”大女儿夏于林感叹道。

时光恍惚,在病房的夜幕下,杨莲金的日记停留在了2004年。

临近春节,夏昭炎发现自己胃疼得难以忍耐,症状一天天严重。杨莲金觉得事情不对,就立马招呼孩子们提前回家吃了团圆饭,大年三十当天,她与家人便将丈夫送进了湘潭市中心医院。震耳的鞭炮声中,夏昭炎的胃切去了四分之三。

胃癌的结果给了杨莲金一记沉重的暴击。杨莲金每每抹去眼泪后,坚强地佯装出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样子,用笑颜迎着夏昭炎。本身心脏就有问题的杨莲金忍着病痛,无微不至地陪护着丈夫。

陪伴!成了杨莲金每天最自然而然的工作。夏昭炎,就是她的全世界。

“他一睁眼看不见我,就要喊我,每天听到他喊我的名字,心里才踏实。”杨莲金回忆。

“母亲用自学来的保健方法给父亲做康复护理,一天都不耽误;为了均衡营养,她每天变着花样做各种营养餐。”夏于林说道。

为了不让他失去希望,家人们更是选择了隐瞒病情。他们“串通”医生特制了一份“报告单”,隐去了癌症这个字眼,可夏昭炎最终还是发现了。在妻子和子女面前他却始终保持着淡定,不让他们察觉。

深情地感召,悉心地陪伴,配合精心地治疗,夏昭炎的病情终于化险为夷,柳暗花明。

当问及得知自己患癌时的想法,夏昭炎答道:“痊愈后不一定很差,所以就要与病魔抗争。再说,活着就要快乐,现在我活着,所以我快乐。”

当初手术时,夏昭炎还带着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生。“他当时在病房还坚持给学生修改毕业论文”,杨莲金说,“护士推着手术床进来,要他躺上去,他坚决不,他是‘雄赳赳气昂昂’走进手术室的。”今天的夏昭炎,依然雄赳赳气昂昂,这股气势,是从内心发散出来的。

如今,夏昭炎会“抱怨”妻子不爱惜她自己的身体,为第二天的活动如何安排妥帖而迟迟不睡;而杨莲金则“控诉”丈夫走路爱看手机,不注意安全,非要守在他旁边“管”着他才好。而更多的是,夏昭炎常牵着杨莲金的手走过古老斑驳的高桥,徘徊在小河边的柳树下,他们互相倾听凝视,琴瑟和鸣……爱,就这样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爱是心灵相通,更是支撑彼此的梦想”

在一起的时间久了,两人心里想的、手里做的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致。夏昭炎与杨莲金不仅有心灵的相通,更有无条件支撑彼此的深情,带给彼此以慰藉,就像流星的光辉会带来希望。

2008年,大病初愈后的夏昭炎与杨莲金选择回到家乡攸县石羊塘镇养病,余生“为村里做点什么”的想法也萦绕在他的心头。阔别故乡几十年,他们发现乡亲们物质生活好了,但精神生活仍然贫乏。农闲时,村民们打牌的多了,没人教导的留守儿童也多了。村民们一句“不打牌,我们干什么”让夏昭炎很痛心。作为一名大半生从事美学研究的教授,夏昭炎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一些乡村文化建设的事情。

“莲金,我想建个书屋给乡亲们读书用,你说行吗?”

“我也是这么想的!”

乡亲们“种田”,夏昭炎夫妇就“种文化”,是他们的梦想,也是他们的行动。

夏昭炎当即决定创办一个农家书屋。资金不够怎么办?夏昭炎马不停蹄地带头集资。刚好祠堂边有一处闲置多年的旧房子,夏昭炎掏钱买下来修缮一新,同时搬来了自己家里的书籍、报刊。为了解除丈夫的后顾之忧,杨莲金更是踏上乡间的小路,挨家挨户敲开乡亲们的家门,向他们宣传,邀请大家走进书屋。

一个是“指挥官”,一个是“执行长”。书屋到家的这段路两人携手走了无数遍。他们更是顶着治病时欠下的六万元外债,一齐拿出了退休工资贴补活动中心的建设。

来看书的村民越来越多了,房子不够了。夏昭炎夫妇又继续重新整顿修葺6间闲置已久的老屋用作阅览室、教室,又将废弃的晒谷场修筑成水泥球场,晒谷健身两不误,这也是最初的高桥文化活动中心。

书屋多了,书籍又不够了。夏昭炎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桃李们纷纷跑来支持,夫妇俩还发动亲友捐书,随着学生亲友的捐助,湖南科技大学和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农家书屋正式挂牌了。在设立分点后,获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人们幽默地将其称之为“书屋下蛋”,下了“五黄蛋”。

夫妇俩夫唱妇随忙得不亦乐乎,更是一起为留守儿童开设了少儿假期学校。

有一年暑假,小孙子来高桥陪伴两位老人,也顺带接受爷爷奶奶的指导。看着孤零零在学习的小孙子,杨莲金打趣道:“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于是,他们叫上了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和小孙子学习,看书。即便孙子不在,孩子们也会主动跑来找书看,孩子们对书的渴望,点燃了夏昭炎内心深藏的一团火,他育人的欲望,一直就没有熄灭。少儿假期学校就这么来了,至今已开办九年,接收了来自二十多个村的孩子,最多的一期达三百余人。

“种文化”久了,心也就贴得更近了。有些话语不用表达,一个眼神便能心意相同。很多事情的处理,两人也配合的极为默契。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夏昭炎东奔西走寻找教学资源,免费开设了国学、智力、音乐等课程。夏昭炎主讲国学课程,杨莲金便主动承担起成语大赛、智力游戏等活动。比赛前夕,杨莲金总自己编动作想点子出题目而夜不能寐。夏昭炎打趣她有操不完的心,可话虽如此,他依旧守在妻子身旁,陪伴她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

性格开朗的杨莲金总是习惯性地拿着话筒站在台上,用手势来比划成语的意思给孩子们猜。她神采飞扬,洪亮的声音和有趣的姿势感染着在场的人们。而夏昭炎就自然而然地在台下做起了“专职摄影师”,为妻子和孩子们拍摄起了照片。两个人一动一静,用浪漫和激情感染着周围的人们。

教村民练保健操、打太极拳、跳广场舞……夫妇俩举办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妻子杨莲金是湘潭市卫生局的退休职工,夏昭炎鼓励她当老师开课堂,在每月初三、十六开办《保健讲“做”》课,传授村民们保健知识,一开课就受到远近村民的追捧。

夫妇俩也一直关爱彼此的身体健康。杨莲金时常在夜里看书,因此脚总是受凉,夏昭炎便会用双手为妻子捂脚,也会轻声责怪她“不知道心疼自己”。杨莲金常为夏昭炎做足底按摩,久而久之,杨莲金自创出了一套“养生经”,夫妻俩每天早晨五点醒来,然后各自在床上做全身穴位按摩。丈夫不爱吃鸡蛋,杨莲金便剥了蛋壳,将鸡蛋碾碎了拌粥,一口一口看着他吃下才放心。

退休前的夫妻俩,一个教美学一个做公务员;走过古稀,进入耄耋的两位老人又重操旧业,一个教留守儿童们朗读诗歌和散文,一个教村民们保健养生。为了把文化的甘露撒播在村民和少儿的心田,不肯放下教育事业的他们,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默默地行动,让文化在广袤的乡野得到了延续,他们的爱随着“种文化”也成了最美的模样。

“爱是一起将助人为乐的大爱传递”

爱如果只停留在彼此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可是把这份爱传递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的就是大爱。

对待他人,夫妻俩一直是古道心肠。2012年,两位老人偶尔得知,村里人一直认为十分聪明的夏舟突然自暴自弃,不想读书,就从高中辍学了。两人便匆匆忙忙地去联系夏舟所在学校的班主任和校长,一起去劝他继续攻读学业。夫妻俩和夏舟娓娓道来,告诉他读书的重要性。最终,夏舟重新回到了校园,并考取了本科院校。这几年,因为夫妻俩而重拾学业的孩子,数不胜数。“数不清了”是杨莲金的回答。

时间久了,夫妻俩也吸引了大批的学子加入乡村支教的队伍。湖南科技大学每年都有师生来到高桥,重走夏昭炎和杨莲金的道路,为孩子们上课,教他们唱歌。“艰苦并快乐着,平淡并享受着,付出并收获着。支教对我来说是一次磨练,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验。”湖南科技大学学生曹紫瑶在支教心得里写道。

如今,来支教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们也有了真正的“童话乐园”,高桥从始至终唯一不变的还是两位老人的初心。

“过生日”是夫妻俩的一大难关。每逢夏昭炎和杨莲金生日时,乡里的人们都热切地想要为他们办寿辰。从不愿麻烦他人的夫妻俩,便经常提前离开乡村到女儿家“躲生日”。可回乡后,村里人还是要拿上自家种的果蔬,拎上锅,一群人热热闹闹地来到他俩的家里做生日宴。

对待自己的家人,两位老人的教育理念也是苦心孤诣。在家中,每逢中秋佳节他们便会举行中秋笔会。小辈们会掏出纸砚,手写春联来表达祝愿,一家人便围着桌子鉴赏作品。小孙子五六岁时,夫妻俩便指导着他学背《离骚》,感受“香草美人”的魅力。“性善,德美,神雅也。”夏昭炎和杨莲金一直做着,也将这样的品德传递着。

他们的后辈也这样践行着。2018年,大儿子开车经过湘潭市一个居民小区时,发现一家住户燃起了熊熊大火,他毫不犹豫地冲进火场救火,导致他右手伸肌腱断裂、三根手指神经受伤,至今右手手指无法恢复全部功能;从军校毕业的小儿子选择去内蒙的大兴安岭,加入“兴安盟”扶贫……种种经历,于他们而言也是十分平常。

夏昭炎和杨莲金的大女儿夏于林并不是在攸县长大的,对于她而言,这块土地是陌生的。“直到父亲和母亲退休回到攸县,我才真的觉得这里是我的家。”搬到这里时,大女儿夏于林带着朋友们去家乡赏油菜花,一阵阵潮润的微风吹来花草的气息,直往人心里钻。杨莲金笑眯眯地说道:“前面是花,后头也是花,在场的你们几个年轻人也是花。”夏昭炎听到了,马上补了句:“你呀,也是朵花。”这句宠爱的话语,引来在场的人们阵阵欢笑。

二老的无私奉献换来了闪光的荣誉:2013年获全省“书香家庭”称号、入选2017年全国书博会“十大读书人物”,入选2018年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入选2018年湖南10名首届新乡贤,2019年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他们却全然没有所谓的名人光环,真切自然地生活着。

夏昭炎和杨莲金夫妻两人伉俪情深,心有灵犀做彼此的贴心人;两人忘记年龄大小,实实在在为乡村谋发展,实实在在做村民的代言人;两人致力“种文化”,振兴农村发展,勤勤恳恳做乡贤的带头人。

两人在高桥里待久了,就像树扎进了根,然后深深地扎进了地下的土壤,那里有他们赖以生存的养分。门前的瓜藤、活动中心的树、高桥的每一位乡亲,都成了他俩深深的羁绊。

他们说:“我们做着让我们快乐的事情,所以我们快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夏昭炎和杨莲金近年来一直未变的心境,也是他们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他们余热尚存,携手前行,依旧满怀期待地听着高桥孩子们的朗朗书声,看着老人们的健康长寿。夕阳的余晖铺满了高桥的每一个角落,就这样,绽放着夺目的光芒……

作者: 唐亚慧 王可心 李凌蕴

责编:秦蓁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