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领衔记者 张尚武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贫困地区拔“穷根”,先要栽下“产业树”。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近7年来,从“四跟四走”到“四带四推”,湖南不断探索完善产业扶贫新模式,带动35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一个又一个贫困村,栽下“产业树”,结出“致富果”。
今年来,湖南又推“三补三看”“三评三强”等新举措,推进产业扶贫迈向纵深,夯实长效基础,彻底斩断“穷根”,挑起“金扁担”。
首推“四跟四走”模式——
带动贫困户融入产业链
盛夏7月,潇湘茶业旗下的宝田茶厂正在抓紧赶制红茶。
会同县宝田侗族苗族乡旺田村农民梁才益,留守照看茶场。他告诉记者,全家4亩多地流转给合作社种茶,土地有租金,年终有分红,加上他在茶场打工收入,年收入6万多元,早已脱贫。
6年多来,在潇湘茶业带动下,旺田村26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融入茶产业,全部脱贫摘帽,实现整村脱贫。
对贫困村而言,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我省率先探索“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路子。
“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省里完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系统,精准确定了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愿望的贫困对象。同时,出台激励措施,鼓励能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按照“一县一特”的思路,全省51个贫困县都明确了特色优势产业。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产业扶贫,省里只拿规划,审批权下放到县市区,项目决策更加精准。安化黑茶、保靖黄金茶、永顺猕猴桃、麻阳冰糖橙、靖州杨梅、南县小龙虾、新晃黄牛等产业特色鲜明,享受政策重点扶持。短短3年,全省建立产业扶贫基地600多万亩。
栽下“产业树”,结出“甜蜜果”。省农业农村厅助推安化黑茶、大湘西水果、湘江源蔬菜、南县小龙虾等特色农产品“南下、北上、东进”,拓展国内高端市场。
2016年9月,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推介了湖南“四跟四走”产业扶贫经验。
再推“四带四推”模式——
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加快扶贫产业壮大,近两年湖南又探索推广“四带四推”:以优势产业带动扶贫产业,推进产业精准培育;以新型主体带动贫困群体,推进利益紧密联结;以市场机制带动发展机制,推进产业持续发展;以组织作为带动农户有为,推进措施落地见效。
“四带四推”模式,为产业扶贫源源不断注入新动力。
省委、省政府部署,立足资源禀赋,重点打造粮食、生猪、蔬菜、茶叶、油料、水产、水果、中药材、南竹等优势特色千亿产业。省市县乡村逐级拿出规划,将扶贫产业融入千亿产业大布局。
水产千亿产业,向稻田要发展空间。省水产专家称,南县发展稻虾产业,综合产值已达100亿元。在许多贫困山村,传统的稻田养鱼升级换代,就能壮大扶贫产业,助推千亿产业。
脱贫主导产业“嫁接”优势产业,资金、技术、市场搭上了“顺风车”。永顺猕猴桃、炎陵黄桃、隆回金银花、靖州杨梅、石门蜜橘等特色产业连片10万亩以上,平均每亩带动贫困户增收5000元以上。
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如今,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担当起产业扶贫的“领头雁”。
大户带散户,帮扶贫困户。省里从项目资金等方面引导,推动“万企帮村”“万社联户”,形成产业扶贫“大合唱”。
湘茶集团、湘佳牧业等龙头企业牵手贫困户,利益联结完善“五金”机制,贫困户土地流转有租金、订单种养得现金、入股分红获股金、家门口务工挣薪金,加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参与分成得年金。
在古丈、石门、保靖、城步等地,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享“五金”,合理分享利益链,信心十足奔小康。
省里大力培育公共品牌,全省重点培育的22个农业区域公共品牌中,14个来自贫困地区。“安化黑茶”公共品牌,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6.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又推“三补三看”“三评三强”——
夯实持续稳定脱贫基础
至目前,全省通过产业扶持引领35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
相关专家指出,由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风险、带贫主体带动能力有限、利益联结方式仍有待完善等诸多原因,也难免出现“富果”虽结,“穷根”难除的情况。
今年,湖南产业扶贫又推出“三补三看”“三评三强”新举措,夯实持续稳定脱贫基础。
推进“三补三看”,补齐产业扶贫覆盖面、产业发展、贫困户自身发展的短板;组织“回头看”,主要看利益联结是否覆盖、到位、可持续。
泸溪、新化、苏仙等县区对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再次精准识别,省水科所送鱼种鱼苗上门,引导300多个贫困户发展稻田养鱼,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全省集中586名农业专家,对贫困县开展组团式科技服务。省科技特派员丁德明深入泸溪、浏阳,“手把手、面对面”传技,指导贫困户发展稻鱼、稻鳅、稻蛙、稻虾综合种养,每亩增收3000元至1万元。
久困于贫的农民,一技在身大变样,鼓足了“精气神”,产业脱贫路越迈越宽敞。
推进“三评三强”,重新评估扶贫产业、带贫主体、扶贫政策,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强化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强化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防范产业扶贫风险。
51个贫困县对扶贫产业从发展规模、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带贫能力、带贫效果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规划。以县为单位,建立带贫主体目录,认定一批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合作社。
上半年,应对疫情冲击,省农业农村厅深入开展“千企帮村、万社联户”产业扶贫行动,组织带贫主体跑市场、拿订单、做加工、打品牌,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不动摇。
从3月份起,省里每月开展一次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新茶上市聚烟火,湘南鲜菜进港澳,靖州杨梅销省城。眼下,又组织炎陵黄桃下广州。
“战疫之年,湖南农产品没有大量滞销,贫困户收入不减。”潇湘茶业董事长陈德湖称,经受疫情考验,产业扶贫抗御风险,展现蓬勃生机。
责编:王珈
来源:湖南日报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