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那些消失的场所
文明耒阳 • 耒阳文旅
2020-07-15 16:22:02

(文/谷彦平)

我的故乡位于耒阳东南角与永兴县交界的上架。说到故乡上架,有三个消失的地方不得不提。

上架供销社

那是在计划经济年代,那时还很少有私人开商店,绝大部分农资、布匹、服装及日用百货都是在供销社购买。更早时期甚至还使用供用的布票、糖票、煤油票。

上架供销社有两个门市部,我1983年—1986年在上架中学读初中的时候,放学后经常去一门市部逛一圈。里面那么繁华,什么都有得卖,那是我心中的天堂。一门市部进大门右手边横排柜台里陈列的是南杂,货架上下,从北至南摆满了待售的商品。从生活的源头开始,花花绿绿的烟和酒、瓶装的酱油、饼干、糖豆、红砂糖、白砂糖、挂面……一路摆下去,我说不出来的不是因为我想不起来了,而是我没能看见。那时候我个头矮,供销社的柜台高得有点过分了。大厅中间玻璃柜台下是文具、书籍类;进门左手边是日用品、床上用品之类。柜台的正中还开了个后门,通后院,后院里有许多个仓库贮存各种货物。正门左手靠近大路边开了个侧门,五金和农资专柜。

毕飞宇在《玉秀》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每天早上,玉秀都要到菜市场买菜。买完了,并不着急回去,而是要利用这一段空闲逛一逛,主要是逛一逛供销社。说起来,供销社可能是玉秀最喜欢的地方了。以往进镇,玉秀多次都要在供销社逗留好半天,并不买什么。事实上,供销社是一个很不错的歇脚处,可能还是一个很不错的观光场所。”

我每次去供销社,或许去买一支铅笔,或许去买一个田格本或买一本小人书,或许像玉秀一样,并不买什么,只是逛一圈。进了供销社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睛是不够用的,对什么都觉得新奇。据为己有的想法是决不曾有的,只是想闻闻糖果香气,饱饱眼福而己。

现在供销社的瓦房子还在,只不过是已被个人承包了,二门市部经过装修,变成了大药房;一门市部门窗破烂,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

我小时候有过想去供销社上班的渴望,现在看来,这个梦想是无法实现了。

上架食品站

原上架食品站,就在现在的古楼柳树下,小梅商店斜对面。主要经营的是收购生猪,出售猪肉及猪下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每户人家都要养一头猪交任务,食品站收购时活秤,就是将生猪过磅,每头猪至少要一百斤以上,然后评等级、论价钱。食品站的后面有个猪圈,收多了就往外调。靠近猪圈门的公路边有个水泥平台,将猪直接赶到货车箱装运。那时从上架圩到县城的公路上,总看到一车外调的生猪,车上猪挤得嗷嗷叫,车过处,就是一股腥臊臭气味。

那些年,虽然猪肉价格便宜,一斤猪肉只要柒角伍分钱,但人们餐桌上并非经常能见到,一年也难得吃上几回猪肉!

后来食品站经过改制,被私人承包了。再后来食品站卖给了私人老板,变成了木材加工厂。

上架粮站

上架属于丘陵地带,是主要产稻区,以前农民每年都交“公粮”,实际就是农业税,是国家对从事农业生产和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及个人征收的一种税。要交“公粮”就要有粮站,坐落在流塘村下罗家湾的上架粮站应运而生。

那些年,每个农户都有一个完粮的小本子,每年发一本粮折。曾几何时,每到收粮季节,粮站门前是车来人往,络绎不绝。交通条件差的地方用肩挑,用板车拉。条件好的地方就用拖拉机运粮。粮站工作人员用一根带槽的铁刺,将它一次次刺入装谷的蛇皮袋里,将引流出来的粮食放到嘴里面咬开,以判断谷的湿度和质量,由此决定稻谷的等级。

2005年12月,全国人大一夜春风,国家取消农业税,自2006年起,中国广大农民从此不再要交“公粮”了。

渐渐的,随着个体户的更多自由选择权,上架粮站也完成了它的使命,逐渐走向没落。

现在,上架粮站已全部拆除,卖给私人老板建商品房,后面建了一个养鸡场。

……

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变革,让我童年时的生活场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乡村生活正在消失,心里想把它留住,但细细一想,又告诉自己,它是应该消失的。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文字把它记忆下来。

责编:梁昕

来源:耒阳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