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贺洪菊和她的扶贫车间
文明耒阳 • 耒阳综合
2020-07-02 12:40:42

7月1日一大早,导子镇致一红服装厂扶贫车间里就热闹起来,10多名妇女正在缝纫车床前热火朝天地裁制衣物。“我们扶贫车间正忙着赶工,有好几个订单正等着马上出货呢!”致一红服装厂负责人、导子镇人大代表贺洪菊一边巡视生产情况,一边和记者说道。

扶贫车间办起来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导子镇鼓励辖区小微企业创办扶贫车间,助力脱贫攻坚。作为镇人大代表,贺洪菊积极响应,将自家开办的服装厂就近改造成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和周边村的低保户、残疾人脱贫致富。

“11年的时候因为家婆意外,我们夫妻俩因为要照顾家婆,不能出去打工了,就开始回家搞起了这个服装厂。”贺洪菊告诉记者,这两个月是自从服装厂开工以来,生意最好的两个月,工人们都干得可有劲了。贺洪菊说,办厂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在办厂初期,从机器的购置到场地的选择,从业务的洽谈到产品加工任务的承接,都需要贺洪菊亲力亲为,甚至因为条件问题,服装厂曾经在开办之初便停工过一年多时间。多亏乡亲们提供了场地和资金,在加上在乡广东虎门开办服装厂的乡贤贺洪胜帮衬,服装厂终于正式开业了。

“我们农村妇女干别的不行,针线活可是一把好手,起初大概一个月就只有几百块钱,现在平均每个月近2000元收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家住横塘村22组,今年55岁的村民王冬莲从服装厂开业开始,便一直在厂里务工。从前因为横塘村较为偏远,王冬莲只能在家中带孙,忙农活,无法出去务工。自从听说村中开办了服装厂,王冬莲第一时间就跑来报名。

把“车间”搬到农家

然而,随着服装厂开始有序运营,有限的场地如何能容纳日渐增长的用工需求?贺洪菊通过向行业朋友们四处“取经”,决定把机器搬到员工家里,把“家门口”务工直接简化为“家中”务工,为了能让有限的资金能够为最需求工作的乡亲们提供便利,贺洪菊挨家挨户进行考察,确定机器安置,这才有了如今这22人规模的服装厂。

在改造成扶贫车间后,贺洪菊还积极发动周围村镇的贫困户们到工厂务工,目前,服装厂内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人。今年42岁,家住横塘村4组的韦雪献,06年从广西玉林嫁到耒阳,女儿不幸患有肾病综合征,20多万的治疗费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从此因病致贫,可身高不足1米5的韦雪献却依然扛下了家中的重担。2017年,韦雪献也应了贺洪菊的邀请,来到厂里做事。“起初我也是想着来这里学习的,做到现在每个月工资有两千多,上个月很多事做,有四千多。”说起一天天变好的日子,韦雪献脸上也笑开了花。

扩大规模助脱贫

靠着这些乡间缝纫能手们精湛的手工和认真的态度,致一红服装厂的产品做出了口碑,生意一天天的红火,贺洪菊又把目光放到了那些年纪偏大,行动不便的乡亲们身上。她告诉记者,未来,她想把服装厂继续扩大规模,如此便可做加装吊牌、烫衣剪线等服装尾部工作。“到时候扩大的话,像烫衣服、剪线、打包装、挂吊牌,四五十岁的人都可以做,带着小孩子在这里做都可以的。”贺洪菊的眼神胸有成竹。

“我们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在村子里建起了扶贫车间,建档立卡贫困户稳住了就业,农家妇女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助力了我镇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新农村建设。”导子镇党委书记钟林国向记者介绍道。

如今,导子镇开办的扶贫车间,不但让平时家务缠身无法出门务工的群众有了稳定收入,更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工余饭后,导子镇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扶贫车间组织员工们跳起广场舞的身影,整齐的舞姿,开朗的笑容,预示着未来更加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记者 赵娟 刘国剑)

责编:梁昕

来源:耒阳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