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贺古道:绵延百里越千年
新江永 • 文学芳菲
2022-03-16 11:15:56

文/谭竣

“大秦古道存潇贺,绵延百里越千年。胸怀一统逞豪迈,踏遍青山度苍凉。”一条千年古道,渗透着繁华瑰丽的悠久文化,浸染着英雄豪杰的千古绝唱,浸染着文人墨客叹古颂今的情怀。岁月如流,青山渺渺,那承载过多少痴情故事的潇贺古道,如今,为何沉默?为谁轻叹?  

农历辛巳年的四月,我谐同“女书寻源之旅”的专家学者,沐浴着初夏温暖和煦的阳光,穿行于都庞岭下、潇水岸边的崇山峻岭之中,沿着千年以前的风风雨雨,与古道静静地对视,我用虔诚的心灵,小心翼翼的拂去岁月的尘土,竭力地扑捉着时代的车轮在这里碾压的痕迹,细细地品读秦汉古风、明清遗韵。

此刻,那古道静躺着,躺在苍穹之下,昏昏沉睡了数千年。车轮声被凝固了,马嘶声被凝固了,赶道行人的话语声被凝固了,昔日的一切都被凝固、尘封在了深深的车辙印痕里。我们以桐口村作为第一站,沿着古道延伸的方向,先后考察了女书流传地村落以及古道上遗存的亭台楼阁等名胜古迹。

同行的向导邓勇辉是一位健谈的本土民俗专家。一路上,他滔滔不绝给我们介绍古道的来历:江永古道是潇贺古道(亦名湘桂古道)的一段,而潇贺古道是古代著名的一段交通要道,扼湘桂之间南北交通之咽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潇贺古道途经江永境内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从上江圩镇桐口村过上江圩村、潇浦镇白水村、回龙圩农场、出永济亭入广西富川的麦岭镇过葛皮镇,到富川县城下灵江入贺江。另一条是从桐口经新宅,过浮桥头,经高家背后的山岗过葛覃、兴福、大路下,沿永明河西岸、都庞岭南麓过江永县城西,往西南过冷水铺镇、上甘棠村,即汉代谢沐古城址往东南过兰溪瑶族乡的牛塘夹到桃川镇的岩寺营村,入富川县的岔山村经秀水村过朝东镇、城北镇到富川下灵江入贺江,继而顺江而下,直抵广州。两条线路都是以桐口村为起点。

相传四千多年前,古苍梧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湖南永州南部及广西贺州、梧州辖地,都庞岭、萌渚岭横亘于湘桂之间,成为阻隔五岭南北的天然屏障。舜帝南巡,上溯潇水到达苍梧之野,因为交通阻塞,便修建了这条沟通岭南岭北的通道。可以说,舜帝是这条通道的开启者。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将铁蹄踏上岭南时,秦始皇想到了加强对这里的军事政治控制,以及基于大一统的目的,在楚道的基础上进行扩修,从而使潇贺古道成为南下广州的水陆联用的“新道”。秦始皇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交通的不便让他深刻地感悟到,筑路是统一天下最为紧迫的事情。在秦帝国统一前后,以都城咸阳为中心,建立了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为南征北战的秦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尔后的汉武帝又沿这条潇贺古道直下珠江,开始了他的海上丝绸之路。

历代史志文献中有关楚国吴起南并百越,秦筑新道,汉修峤道的记载,印证了古道的确切历史和久远传承。《淮南子·人间训》对这条古道做了详细的描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开“新道”发兵五十万分五路越岭以平南越。“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江永县志·概述》也曾记述:“秦始皇遣王翦平江南,50万大军驻都庞”。张泽槐先生编著的《永州史话》,对古道的描述更为确切:“公元前217年,秦始皇派大将屠睢率兵五十万分五路攻打岭南越族,遭顽强抵抗,长期相持不下。为保证南下军队给养,应付长期作战的需要,秦军修建了攀越五岭的新道,也叫做‘峤道’。‘峤道’同秦王朝在北方修筑的‘驰道’一样,峤道是比较标准的山区马车道,用于运输军用物资,传递军令……”汉武帝时期,朝廷派五路大军平南越,甲濑将军率军队溯潇水过古道进入苍梧。南越平定以后,汉武帝为加强对南越的控制管理,设冯乘县(江华)和谢沐县(江永),隶属苍梧郡。自此,中国南方的疆域基本定型。五代时,马殷统治湖南,楚国出潇贺古道到贺州梧州与南汉争夺地域,把楚国的疆域开拓到贺州、梧州一线。于是,潇贺古道扼湘桂之间南北交通之咽喉,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古道之修,终结了昔日江永人的“只见猴子上树,不见官员过路”的感叹。无疑,古峤道的形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潇贺古道是一条见证中华民族智慧的大道。整个潇贺古道穿行于湘西南桂东北的崇山峻岭之间,其中有一半路程在山岭中。在兰溪牛塘峡与桃川岩营寺村之间,有一段残存的古道,长三公里,路面宽一米五,全用青石板铺成。因牛塘峡为低洼湿地,路面高于两边地面三十公分。两边有水沟,先筑路基,再铺石板。古道旁靠峡口有一小石亭,亭已倒塌,亭内立四块石碑,其碑序中有:“三湘通两粤之大道”之句。光看这古道的气势,我们便知道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确实不同凡响。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这段用青石筑成的古道路依旧静卧在乡野之间,只是青石板已经凹凸不平了。站在残破的古道上向北眺望,正对面的北部山岗上可以看到一处很大的豁口,近前仔细观察,便能发现经过人工挖凿的模糊痕迹。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二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期,在如此复杂的地形上,又没有先进测量仪器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确定道路的走向,选中路线,劈山筑路,遇沟填沟,渡水架桥,运走和填满难以计数的土方量,在艰难的环境条件下,最终修筑出如此宏伟的工程,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望穿那道沧桑的丘陵山坳,幽竹掩映,延绵耸峭。那流经生命的印烙,随着岁月吹彻的凄号,深刻而肃萧。于今潇贺古道(永州段)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潇贺古道作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通道,以它为缘起和桥梁,曾发生了多起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位于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附近的谢沐关,西连江永龙虎关,东接富川宝剑关,雄镇一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它的关内外曾发生过多次激烈而残酷的战斗。汉元鼎五年,归义侯田甲就是率军由富川取古道南下苍梧,其一部曾于谢沐关与当地衬军激战;唐高祖武德四年,李靖自四川出兵两湖击败梁帝肖铣,由湖北武昌抵富川度至桂林,驻师黄沙岭,与梁军血战于谢沐关;宋开保三年八月,“潘美伐南汉,自道州进,次白象”,“进克富川”,战之谢沐关。近代以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经潇贺古道进入湖南,并在道州休整,成立了著名的道州营,成为攻打南京城的主力。国民革命期间,北伐军挥师北进,在此与湖南本土的唐生智国民革命军第九路军联合北进一路凯歌。红军长征时,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过道州入江华,沿古道进入广西贺州的桂岭再转入广东连州。之后,中央红军又在此鏖战国民党湘桂联军,进行了惨烈的湘江战役。潇贺古道也因此成为一条上演英雄故事的红色大道。伫望古道,隐约荡漾着悠长的军号鸣哨。那激荡心扉的音调,如演奏一场触及灵魂的歌谣。
  微风拂过,芳草轻摇,我试图把大脑里的历史
记忆与眼前这湮没在草丛中的古道拼接在一起,唤起对那悠久岁月的回忆。我们依稀可以听到瑶寨山沟里原始先民们围猎的呐喊声;听到王翦伐越时的行军声;也听到了客商行旅们的脚步声。他们中间,有犯颜直谏的流放忠臣,有腰缠万贯的达官贵人,有仗义疏财的豪爽侠客,有满腹经纶的文人学士,有急如星火的快马驿使,有修路架桥的苦力徭役……人们怀着各自的希冀,燃烧着失望与喜悦,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多少斑斑足迹和深沉的叹息声,留下了多少伤痕累累的脚印,古道忠实地记下了人们的炽热、渴求、无助、向往……还有无数的江永瑶民,怀着对这块土地的深深眷恋,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难之后,从四面八方不顾一切地回到这块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故土,一块砖一块瓦重新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千家峒、勾蓝瑶寨而因此依然耸立在江永大地。历史风云已散尽,唯留古道寄幽情。

古峤道的魅力是永恒的。虽然,经过了数千年苍海桑田的变化,古道的线路也大部分成为国道、省道或通乡公路。但古道上的一些遗存遗迹还星星点点分布在古道的线路上,成为古道串连起来的已沾有历史灰尘的珍珠。行走在女书流传中心的上江圩境内的古道上,我们可触摸到女书的历史回壁。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沟溪纵横交错,泉塘星罗棋布,四季鸟语花香,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地方。这里与舜帝“封弟象于有庳”的“有庳”相距不足百公里,与葬舜帝的九嶷相距约百公里,与“考古发现一万二千年前的人工种植水稻种子”的道县玉蟾岩相距不足二十公里,与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祭祀遗址道县田广洞鬼崽岭相距四公里……据学者考证,这一带在先秦历史时期并非蛮夷之地,极有可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上江圩境内古道两旁的岗坡上密林中,散布的古墓葬星罗棋布,仅在东北端的某处古墓群就有古墓数十座。经有关专家鉴定为汉墓。由于当地人们频繁的生产生活活动,很多汉墓被有意、无意地挖掘,汉墓砖漫山遍野随处可见。这些汉墓砖有字砖、花砖、字纹并存砖。字砖的长短厚薄不一,但在砖的一侧有字,大多为隶书字样。花砖的花纹有菱形纹、米字纹、云雷纹、叶脉纹等。这些花纹与四川、河南等地出土的汉墓砖相同。这青灰色的砖,这燃烧过的黄土,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刀凿斧刻,古朴凝重。这些砖上的字纹除了有几何纹外,还有字符。有些字符竟与女字中的“五、十、八、出、开、寿”等字有着惊人的一致,而在上江圩境内的古居住遗址——浩塘山商周遗址,发掘的石器陶片纹饰为菱形圆点纹、大菱形纹、方格菱形纹、复水波纹、方格纹,与女书文字的基本笔画为“斜”、“弧”、“竖”、“圆点”特征格外相似,这究竟是偶然巧合,还是女书使用者特意为之?或许,因为有了这条古道才开始推行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迫使“女书”成为名符其实的女性文字,后又在强大的汉字的包围下,逐渐走向衰亡。或许,古峤道上,女人们将化不开的相思和悲怆、苦难与失意,与秦军的战车发出的一串串马蹄声,杂糅成一种精神寄托,润泽这方古老而荒芜的土地?古道,可不曾料到,那些女人们用鸡毛、竹签涂鸦的蝇头文字,注入中国女人的情感与元素,才显得如此柔情浪漫,诗情摇曳,日后会在线装古书中留下一曲华丽的乐章!




岁月悠悠,逝去的历史如过眼烟云,但古峤道的沧桑却永远难以磨灭,时时在人们的记忆里苏醒。我们继续沿着古峤道前行,古风拂面。厚重、立体、神秘、多元的文化积淀……一不小心就会踏入诗境,稍不留意,就会碰响旋律。在我们考察的线路上,所见到的桥、亭、寺庙、古遗址粗略估算有数十处,其中凉亭有四十余座,许多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的确,古道是一本厚重的历史画册,驿站,亭台,楼阁,古石桥形成了文化的旋律。特别是古道供官商客旅歇息的凉亭,亭内或楹联,或诗句,语重心长,庄谐益彰,雅俗共赏,其趣铭心。位于黄甲岭乡龙洋村的一座凉亭,亭内刻有两联,一联云:“去路少行人,去如秋燕,来似春鸿,百般利禄熏心,到处尽从忙里过;山亭多美景,前有茂林,后垂修竹,四面画图撑眼,劝君盍趁憩中看。”既描绘了山乡风景,又劝行人忙中取乐,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还有一联,随前联附和,情趣盎然:“行不尽路程,忙里偷闲,车殆马烦当随驾;看天边光景,苦中作乐,莺飞鱼跃应关怀”。过县城,往西南行十余公里的允山镇境内有座“会缘亭”,相传一尼姑,独居孤境,遇到一上京赶考的书生而与其逗乐,借意“有缘来相会”,故曰“会缘”。凉亭柱上有一楹联云:“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到凉亭坐坐;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暂把笑语谈谈”。 字里行间,那劝人修心养性、乐道人生的绵绵情意与人生感悟,让我们深受教诲。古道上还存留许多卓尔不群的庙宇。途径夏层铺镇高家村,我们所见到的文昌阁和五通庙,非同一般。文昌阁为歇山四檐的建筑,其建筑风格之独特,为潇贺古道上所仅有。文昌阁旁边的五通感应庙,是纪念三国时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实际上五通庙是武庙,而文昌阁则是文庙。天下的武庙只祭祀关羽,而五通庙为什么要连关羽在内五位大将一齐祭祀?又为何叫五通感应庙?非常值得琢磨玩味。两庙旁的青石板古道上,竖立有八块石碑,记录古道维修情况及捐款者姓名。高家村至今保存有近百栋明清民居,村里有青条石筑成的古井,有青石板铺地的井台,还有青石板古街,古街旁有古店铺和出入高家村中的古门楼。可以推定,高家村是古道孕育而成的古村落,它的建立与发展跟古道息息相关,而且见证了古道的历史兴衰。初夏的一缕清风吹散了古道厚厚的尘土,吹开了历史尘封的记忆。置身其间,仿佛时光倒流,感慨世事的沧桑变迁。




走进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甘棠村,古道沿谢沐河从上甘棠村的门前经过,全为青石块铺成路面。两千多年前的石板道上,斑驳的刻下了历史的痕迹。在岁月的蚕食下的古城墙下,我们依稀可见那被马蹄与行人踏出的光滑,我们也能感受到古道曾经的繁华,那从古道两边一排排的鳞次栉比的马头墙古民居与商铺遗迹看,这里的商铺、驿站规模大并密集,许多不同的建筑风格也证明了来往人流数之多,面之广。神秘的古道,平坦的古道,车走过,马走过,军队走过,百姓走过,那一个个车辙坑窝、一个个马蹄窝隐藏着多少遥远的故事。在月陂亭,我抚摸着古人劈凿过的道壁,脑海里冒出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诗句来,望着远处荒芜在草丛里的古道,耳畔似闻得远方笛管声残,曲调幽怨,满目青碧,一股悲凉、伤感之气忽地涌入心头,一丝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湮没了黄尘古道,远去了鼓角铮鸣”, 古道就这样沉寂在茫茫山野之间,静静躺着,任凭岁月的雕刻,任凭风雨的侵蚀,曾经的喧闹全部掩埋在年复一年的草丛之中,百年,千年,重见天日之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一段古代交通的标本、化石映入眼底。

江永古道,没有女书的“惊世”,也没有“五香”的诱人,但她,牵手都庞、萌渚,连接湘、粤、桂,她让江永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一山一水,一溪一流都弥漫着浪漫、神奇。她像云一样飘逸,像酒一样迷醉,像诗一样抒怀。

小车继续前行,我打开车窗感受着、思索着、聆听着。蓦然间回望古道,她就像一条盈满情感的河流,流淌在江永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她流淌着江永祖先世代的悲欢离合,流出了凄美动人的故事,流出了如梦似幻的传说,虽然,这河流现在出现干涸抑或断流,但她依旧一往无前、奔流不息,流向远方。


作者:谭竣

责编:李勇辉

来源:江永县文联

专题测试|文学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