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蒸阳
你好衡阳县 • 人文
2020-03-24 11:27:43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从垂髫稚子,到沧桑老人,这种古老的文化形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

楹联,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沉淀。它短短两行文字,可以讲述一个故事,可以道出一段人生,可以寄情,可以言志,可以是流芳百年的铿锵力作,也可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它蕴含着无穷的哲理,充满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传承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力量和文化魅力,更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期许。

楹联,似诗非诗,仅为两行,上下两联,或加横批,数字之间,“联里”之中,书尽人生,描尽风月,蕴含历史。

在衡阳县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楹联,或悬于庙堂,或书于古宅,或刻于凉亭,细细品味,让人深深感受到这里文化的厚重,历史的深远,人文的璀璨。

“联里”人生,可以让你感悟红尘百味,可以让你感悟家国情怀,可以让你修德崇业。

岣嵝峰,系南岳七十二峰中颇具名气之峰,乃上古大禹治水功成之地。黄帝和黄帝正妃嫘祖曾在此巡游生活。此峰便有了帝王之气。在岣嵝峰上,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绩,峰上建有禹王殿。大殿的殿门上,曾有一幅“绩奠九洲垂万代,统承二帝首三王”的楹联。这幅楹联的作者就是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到岣嵝峰上凭吊禹王,留下了这幅楹联,对禹王的功绩予以了“圣”赞。

禹王殿还有一幅“进殿先抬头,看看禹王高你多少;扪心当驻足,想想自己愧民几分”的楹联,教导人们要以禹王为楷模,修德尚德;告诫官员要以禹王为典范,勤政为民。禹王为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勤奋敬业,舍小家为大家和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就是我们代代传承的精神力量。不知当下那些“追星”族,是否去看过?你们追的那些“星”,到底比禹王“高”多少?不知我们的官员们,是否扪心自问过,你们的“初心”可记得?

曲兰镇湘西草堂,是明末清初一代哲学宗师王船山先生的故居。他与赫格尔被毛泽东誉为“东西方的哲学双子星座”。船山先生自撰的两幅楹联,是他一生品格和学识的总结。“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一联,道出了先生的心志。“头不顶清天”、“脚不踏清地”,无论晴雨,他都是头顶一把油纸伞,足蹬一双木屐履,那份忠贞,矢志不渝。联里以“清风”、“明月”自然景观入联“首”,喻意先生所处的两个历史朝代,而且志坚如磐。

先生饱读“四书”“五经”,洞悉人生真谛,七尺男儿,铮铮傲骨,不为“媚俗”而折腰的文人风骨,在“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自撰联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每读此联,船山先生的大儒傲骨形象,让人肃然起敬。

位于衡阳县樟木乡西林村的麟凤山庄,是清末地方官吏程商霖的私宅。程商霖曾任清朝东路转运使、淮南北皖盐道、湖南榷运使、湖北江汉海关监督、光禄大夫、正一品地方大员。1906年辞官,归隐樟木西林,历时10余年,兴建了一座占地16亩的“程公馆”。程晚年归隐山庄。他为山庄中的九松堂(院内栽有9棵古松)撰联云:“自有岁寒时,常将荆棘栖孤鹤;悟到人间世,只合终身作卧龙”。此联以“松”、“鹤”、“卧龙”自喻。人生不管曾经如何辉煌,到头来还是“闲云野鹤”、“卧龙归隐”,可见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颇具“五柳”先生的遗风。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才是真正人生。

这些,皆为帝君贵人、大儒雅士之“联里”人生。也有平民百姓的“联里”人生,在方寸之间,活龙活现。

在衡阳县洪市镇咸欣村,有一凉亭,名曰“延寿亭”。经历历史风雨,亭虽破败,但亭上一幅楹联却甚有名,道尽了黎民百姓的“人生百态”。联曰:“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齐场打个呵呵;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大家且来坐坐”。此联乃船山先生所作,堪称放下名利、舒缓心情、符合百姓生活的“文字轻音乐”。其文风、用词通俗易懂,直白明了,用现代的网络热词来说,就是很接“地气”。因此,此联老幼皆知,路人皆记。

从蒸阳楹联里,我们还可以观风月,赏美景。“联里”风光好,静待有心人。

杉桥伊山寺,原名云锦庵,因位于云锦峰下而得名。传说蔡邑后裔、蔡文姬之女婿曾因躲避战乱在此收徒授学。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音乐家桓伊少年时期曾在这里读书习武。后改庵为寺,因桓伊而改名为伊山寺。清康熙封伊山寺为“六朝”圣境。

清代大学者、文学家、翰林院检讨王阎运为伊山寺撰联:“明月似闻三弄笛,白云长对六朝山”,不但写出了伊山的美丽风光,而且蕴含一段人文历史。细品此联,仿佛让人置身在风清月明夜,隐隐约约听到东晋时的桓伊,在伊山的梅林中,创作出著名笛曲《梅花三弄》,用一支柯亭笛,在吹奏着梅韵悠悠的曲子;让人感觉是在晴好的日子,登上云锦峰,只见悠悠白云涌向寺前的山峰,疑是人间仙境。无须你亲临伊山,就能从“联里”想象出伊山的美,伊山的韵,伊山的古。曾有伊山寺八景赋,生动地描绘了伊山的风景。赋云:云锦日华列二峰,书台弄笛忆桓公。千僧塔葬千僧骨,双井涌泉双进通。颖阁园中花艳艳,逆流洞口水潺潺。青龙桥上多游客,晒日楼观垂钓翁。

紫云庵,位于织女湖畔的紫云峰下,殿宇雄伟,曾经香火盛行。如今,只见寺庙遗迹,破碎的青砖、红石,静静地散落在杂草之中、尘土之下。唯有殿门几百年不倒,历尽沧桑。殿门是当地红紫砂石建造,虽已残缺剥落,但那幅楹联却清晰可见。联曰:“紫气当帘障殿宇,云霞如彩挂山峰”。此联不知何人所撰,把地名与景观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出来。殿宇座西朝东,背靠紫云峰,朝迎紫气,暮挂云霞。

读蒸阳楹联,可以让你读懂一个个人文故事,读懂一段段"联里”历史。

在衡阳县界牌镇的将军岭上,有一个两冬村,就流传着一个关于宋徵宗赵佶时期一位徵宗皇妃李娘娘因避战乱,避难此地,忧国思君的故事。

“误国恨奸臣,迫使京师破败,君王虏囚,马角难生,还宫只好期来世;持斋思守节,举目梳妆亭前,望夫楼台,雁书远隔,寄信无从已两冬”。这是一幅楹联,也是一段“史记”,还是一首“怨词”,写出了当时的战乱,写出了一位宋代女子对家仇国恨的悲愤无奈和对故国家园的深深思念。

“联里”梨园,演绎人间百态,演出戏文精彩。衡阳县,曾有许多古戏台,可见当时民间文化的盛行。每一座戏台,都有一幅楹联,而且妙不可言,道出了梨园的风情。

在石市水口村,有一座600多年的古戏台,至今保存完好,特别是近年修缮后,焕发昔日颜光。台柱上书刻着“水上琵琶向月抱,口中珠玉随风生”的楹联,与戏台正方上的“伊人宛在”扁额,相得益彰,融地名、风光、戏精于一体,让人未见台上水袖舞,已觉佳人抱月归。

在演陂老街,曾有一座三圣祠戏台。“古调莫轻弹,从来天下知音少;传神须细味,到底英雄本色难”的戏台楹联,书尽千古事,叹尽英雄难,细思当下为。

楹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缩影,也是传统道德的传承。楹联里的蒸阳,风云际会,世事洞明,人情达练,成为了生长在这片古老热土上的蒸阳人们的精神源泉。

作者:罗 平

责编:袁一心

来源:你好衡阳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