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立冬,但三门镇白石村的百亩菊花依然傲立枝头,花期将一直持续到12月初。菊花产业是村集体经济的项目之一。地还是那块地,但白石村创造“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特色农业,沿着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将这块地种出了“金元宝”。
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产业化,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加快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村集体自我保障、服务群众、稳定农村的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用农村集体经济,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
摆政策
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增强村级经济活力
最近,新区发展研究中心的杨运芝接到了一项任务。她将作为我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12名帮扶队员之一进驻雷打石镇胜利村,帮助该村发展集体经济。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她觉得“担子很重,但特别有干劲”。她利用休息时间收集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料,了解胜利村的相关情况,“心里有底,脚下才有力量,前进才有方向”。
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做好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结合实际,我区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工作方案》里指出,到2019年底,重点帮扶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到2020年底,每个村的农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到2021年底,每个农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
选对人
集体经济由谁做,选优育强党支部头雁队伍
2017年,雷打石镇伞铺村两委换届,新一届支村两委成立。之前,伞铺村的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不仅如此,因为班子不团结的问题还被我区评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可以说新一届支村两委一上任就吃了“当头一棒”。
伞铺村把加强支村两委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村“一把手”队伍,制定出台一系列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真正为群众选好脱贫致富“当家人”。
去年年初,伞铺村支村两委决定通过三年的摸索探索出一条好路子,找出一个好品种,带动村民一起致富,让剩余劳动力人人有事做,个个有经验,家家有收入。去年3月,伞铺村成立了“富龙土地专业合作社”,利用村上的近770亩的结构调整土地,引进“绿之优”无土栽培、“水培蔬菜”等种植项目,解决老百姓就近就业50人,同时带动扶持原有4户种植大户实现规模扩展。
去年,伞铺村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28.66万元,老百姓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去年该村在全区种植结构调整综合考核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如今的地里居然还可以种‘金元宝’了。
探新路
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指出,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简称“三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
三门镇月福村在我区率先试点“三变”模式。2018年4月,月福村成立石福土地专业合作社,创办精品蔬菜基地900多亩。月福村以种植结构调整为契机,通过收购农民自家种植的蔬菜、花卉,将进一步促进农民种植积极性,优化全村种植结构。同时,通过给予农户流转农田约500元/亩资金,增加农户收入;通过设置总股份400股,每5000元/股,流转农田的农户优先考虑,村民自愿参股。2018年7月,月福村引进湖南裕农蔬果鲜切项目。据悉,项目投产后,月福村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50万元。
月福村把“三变”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区积极引导镇(街道)、村(社区)干部解放思想,有效利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致力于把全区自有生态优势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平台,充分活化各类农村要素资源,多措并举,集思广益,采众家之长,当新时代“股民”;做优规划,扬原生优势,唤醒沉睡资源;主体带动,创一地四金,稳定收益来源,荒山变成了“金山”,山路变成了“富路”。
我区还不断创新“农户+”的产业振兴机制,让“一地生四金”:流转土地“获租金”,村民资金入股“变股金”,村民就地务工“挣薪金”,盘活土地等资源入股“分现金”。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作者:张媛 李倩 谢慧
责编:王珈
来源:株洲高新区(天元区)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