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红色故事 | 陈润霖 “东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
云上新化 • 人文新化
2021-04-14 09:34:37

陈润霖

1919年7月21日,毛泽东在他主编的《湘江评论》上,发表了《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一文,盛称健学会的成立,是“东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而健学会的创建人就是毛泽东的老师陈润霖先生。

陈润霖(1879~1946),字夙荒,号立园,新化县上梅镇青石街人。11岁时父亲去世,全靠母亲邹翠英做针线活来维持生计,但她还是想方设法送儿子读书。1890年秋,陈润霖由伯父陈国卿送当地城厢书院就读。1898年考取了秀才,家人希望他继续攻读,博取科名。当时废科举,兴学校,陈润霖于是抛弃举业,于次年进了长沙的岳麓书院。每有写作,同学们都争相传诵,渐渐崭露头角。与陈天华、杨伯笙并称“新化三杰”。

1901年,陈润霖考取湖南省首次举办公费资送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弘文师范学教育,与杨昌济、朱剑凡同学。1902年11月,由湖南留日学生同乡会创办的进步期刊《游学译编》在日本东京创刊,陈润霖、曾鲲化、黄兴、杨度等任编译。三年学满,陈润霖又以成绩出众,得到校长嘉纳治五郎的接见,嘉纳氏问他今后之志,他回答:“归国后不愿为官,愿以兴办教育为己任。”

1904年学成归国,即被任为常德府中学堂监督(教务主任),他在这所官立学堂里通过实践,深感当时的学风萎靡,课程陈旧,非进行改革不可,但在官立学堂中却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干,于是他毅然辞职,决定自办私学。陈润霖认为培养人才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而当时全省只设小学八所,于是他在长沙创办了楚怡学校。学校以“楚怡”命名,其含义就是“惟楚有材、怡然乐育”的意思。

学校于1906年招生开学,第一期招进来的学生只有7人,陈润霖照样满腔热情地为他们上课。由于他教育有方,逐渐声名鹊起,远近来就学的不断增加,楚怡发展成为一所六年制12个班级的完全小学,有学生600余人,成为湖南省第一流小学。校址先在长沙营盘街,后迁储英源劳氏大屋。这座大屋原是做过云贵总督的劳祟光的一所私人院宅,占地宽广。陈润霖想把它全部买下,但手头又没有那么多钱,幸亏俞诰庆为他出了个主意,先立一张空契,之后分期付款,陆续筹款,陆续收购房屋。陈润霖如此周旋数年,直至1914年才将整个劳氏大屋全部买下,至此楚怡学校得以奠定,有了固定校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谭廷闿督湘,请陈润霖任湖南省第一任教育司司长。但他无意于仕途,任职数月后即引退。当局遂委其创办省第四师范并任校长。他认为增加师范学校是普及全省小学教育的根本,即厘定章程着手创办,认真招收学生。

1913年春,毛泽东报考第四师范。当时该校新办,只招45人,却有100多人报名。负责报名的老师是黎锦熙,毛泽东没想到黎先生会亲自负责招生,很是吃惊。不料黎先生说,那位在门口给他们发报名表的先生,就是四师的校长陈润霖先生。就这样,毛泽东在这次人声嘈杂招生报名的场合中,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两位中国教育家。这次入学考试,作文题是校长陈润霖先生亲自所命,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观,试论教习之职。”对于这道题,当时老师戏称:“陈校长要录天下英才而教之。”考试时,毛泽东思考了一下写作提纲,于是欣然命笔。当时主考阅卷的老师,就是袁仲谦先生,凭着他渊博学识和多年教学经验,一眼看中,将毛泽东列为第一名,送校长陈润霖先生审查,陈校长看了毛泽东作文,在试卷上欣然命笔:“挽天下于危亡者,莫非斯人乎?”欣喜之余,还将毛泽东作文请杨昌济、黎锦熙等先生传阅,无不称:“陈校长,慧眼识英才。”招生录取揭榜,本科第一名为毛泽东,讲习科第一名为何叔衡。不久,第四师范与第一师范合并,学生亦同时归并相当班次。陈润霖被免去校长职务,他又于长沙稻谷仓创办楚怡工业学校。1914年夏,何叔衡毕业,即被延入楚怡任教。

“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陈润霖与徐特立、朱剑凡、胡元倓等湖南教育界进步人士发起组织“健学会”,宗旨是“输入世界新思潮,共同研究,择要传播”。毛泽东对校长陈润霖发起组织的“健学会”是欢迎和支持的。他还特别在其主持的《湘江评论》临时增刊第一号上发表文章《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称赞“健学会”的成立是“东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我们正应拍掌欢迎,希望它可做改造湖南的张本”。“健学会”与毛泽东组织的“新民学会”互相呼应,推动了湖南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自楚小、楚工创办后,陈润霖全力以赴地对这两所学校进行校舍改造和教育改革。楚怡小学是陈润霖最早创办,付出心血最多,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一所完全小学。楚怡小学在教学方面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善于学习国外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强调实践出真知,要求学生动脑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为此,楚怡设置了各种专科教室,并备有各种图像、模型、标本、仪器、工具,还有动植物园地。在教学内容上,陈润霖停止使用封建陈旧的老教材,聘请了北师大毕业的高才生匡互生来校任教,编了一套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合乎新文化运动的新教材。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楚怡小学还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陈润霖还在全省小学高年级中率先增设英语课,井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在改革小学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上,陈润霖又把重点转向楚工,使楚怡工业学校独具特色,闻名全国。他主张工业教育要为生产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故教学计划特重实习课及实验课、测量课、制图课等,在各科各年级每周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平日一、二年级学生在校内实习,毕业班则分别到工厂、矿山、公路实习,故毕业学生技术娴熟精到。为了配合教学改革计划的实施,陈润霖竭尽全力增加教学设备、开辟了各科专门教室和实习工场,如机械科的实习工场有车床、刨床、铣床等机床20多台,有德国制造的40马力的煤气发动机。土木科的测量仪器,除一般的平板仪、水准仪外,还有3台进口的精密经纬测量仪器。矿冶科的分析化验室有精密天平秤多架,做分析试验的各种化学器具和化学药品,矿石标本,一应俱全。这些设备,在科学还很不发达、社会又还很不重视科学技术的30年代,殊属不易。而各科教师大多是学成回湘的欧美日本各国留学生或湖南大学有关教授兼任。名师出高徒,自非偶然。因此三湘工矿企业对楚工毕业生特别欢迎延揽。

继楚怡小学堂、楚怡工业学校之后,陈润霖又分别于1920年9月在小学内增办了幼稚园,1923年开办了楚怡中学,与楚小、楚工相衔接,贯通一气,成为“三校一园”的完整体制,统称为湖南楚怡学校。

正当楚怡进入它的鼎盛时期,日军侵逼长沙。1938年秋,为避免日机轰炸,保护学生安全,陈润霖亲自指挥楚怡三校迁移(幼稚园停办),小学迁湘潭炭塘子,不久亦受战局影响被迫停办,而1938年冬天的“文夕大火”更是把陈润霖经营了20余年的“三校一园”化为灰烬。

在战乱中,工校西迁新化,重新购地建舍,雇用帆船数十艘,星夜将图书、仪器、机器等设备,以及教职员工眷属暨其家财什物,运往益阳,再溯资江到达新化县城,得地方人士协助购得郊外白沙洲坎田山地,分别建筑房舍,供教职员工及学生上课与住宿用。1939年春季始业,迁往新化的工校正式上课,弦歌与机器声交响,学生近500人,大部分来自外县,盛况不减于长沙。

1945年抗战胜利,撤离长沙的各大、中,小学都纷纷计划迁回原址复校。陈润霖不顾自己的古稀高龄和衰弱病体,复校心切,于这年年底长途跋涉,从新化冒着严寒抱病赶到长沙,筹划复校。他在长沙召集楚怡校友开会,共商复校大计。在会上他回顾惨淡经营数十年的楚怡校舍,如今已化为一片焦土,伤感万分,不禁放声大哭。校友们无不深为感动,纷纷表示愿为学校尽力效劳,争取尽快复校。可是他经过这一场剧痛的刺激,悲伤劳累,积劳成疾,于1月26日不幸逝世于长沙返回新化的路途中,享年67岁。(作者/刘正明

作者:刘正明

责编:曹向潮

来源:新化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百年伟业·梅山壮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