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第一集:举旗播火
(导入片)
【本集梗概】
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漫长的时光深处,依旧回响着陈昌烈士慷慨激昂的演讲……
陈昌,字章甫,湖南浏阳镇头人,1911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1921年经夏明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学生时代起就被称为“雄辩部长”的他,于第一师范毕业后留任附属小学担任教员。此后,他的教学足迹更是遍布浏阳、宁乡、长沙、醴陵、湘西等地。
陈昌在讲台上铿锵有力、忧国忧民的讲述,犹如一团火种,划破漆黑的长夜,在众多学生心目中点燃了一簇簇“尽忠报国”的火焰,引导他们走上反帝反军阀的道路,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进步青年。
1987年,宋任穷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纪念陈昌、夏明翰老师》,洋洋洒洒数千字,细数师生之间的种种。字里行间,怀念之情溢于言表。文中回忆到,毛主席特别称赞陈昌是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宋任穷亦评价陈昌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先导者”。在新时代,党史研究专家、思政教育专家认为陈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政育人”的先驱。
【刊播平台】
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发布/湖南教育发布/湖南教育电视台融媒体平台/长沙市相关融媒体平台/浏阳市相关融媒体平台/高校融媒体平台
4月5日起晚间20:10 湖南教育电视台电视大屏播出,每日播出1集。
【系列微纪录片整体介绍】
微纪录片《陈昌》:探索“思政+”纪实类短视频网络育人新模式
慎终追远,清明致敬。碧波湘江,红色血脉。5集微纪录片《陈昌: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政育人”先驱》于清明节上线,每日推出1集。该系列微纪录片作为湖南教育电视台深耕教育主题融媒体内容领域的创新之作,将文献史料、纪实寻访、思政课程、情景演绎、动画特效有机融合,全力探索“思政+”纪实类短视频网络育人新模式。
为更好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助力大思政课建设,湖南教育电视台联合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浏阳市委宣传部、浏阳市纪委监委、镇头镇党委、镇头镇人民政府等,于2022年合力启动了“陈昌烈士‘思政育人’主题党史教育研究工程”,并推出《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政育人”先驱——陈昌》微纪录片。
5集微纪录片将文献史料、纪实寻访、思政课程、情景演绎、动画特效等有机融合,力求探索“思政+”纪实类短视频网络育人新模式。开展陈昌烈士“思政育人”主题党史教育研究和微纪录片创制,是项目参与各单位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大思政课、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发挥教育电视媒体优势特长深入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的创新举措。
陈昌孙女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党史与新中国史研究的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院长莫志斌表示,该系列作品史料详实、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引领大众重返历史场景,触摸有温度的历史,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史增信、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厚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
参与该项目研创的思政教育专家、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艺华介绍说,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此系列微纪录片的创制,实现了将毛泽东思想学习研究和“大思政课”建设相结合,将讲好湖南故事、中国故事、教育故事与讲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
长期从事湖湘文化研究和党史研究的专家顾庆丰认为,5集作品具有纪实类短片叙事节奏的强烈张力,同时又以润物细无声的质朴语调,对红色故事、思政理论娓娓道来,实现了“融媒体大思政课”的创新表达。他希望通过精品内容的传播,激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打造独具一格的“融媒体大思政课”,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陈昌(1894-1930),字章甫,湖南浏阳镇头人,革命烈士,长期从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赞誉为“杰出的宣传鼓动家”,被新时代的党史研究专家、思政教育专家认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政育人”的先驱。
陈昌1911年入学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后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结为挚友。毛泽东在第一师范以“二十八画生”署名发布“征友启事”,征友活动的联系人即为陈昌。1918年4月陈昌加入毛泽东等创建的新民学会。1920年秋,受毛泽东委托,他回浏阳筹办浏西文化分社,从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1921年,经夏明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陈昌被推选为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赴湘西同贺龙协商援助广东革命政府,并帮助筹建了国民党水口山党部。大革命失败后,他至贺龙部任团长,并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30年1月,陈昌以中央特派员身份,赴湘鄂西根据地工作途中,在澧县不幸被捕。敌人企图以高官厚禄拉拢,他严词拒绝,继而施以酷刑,他亦始终坚贞不屈,决心“献身党的事业,死而无憾”。1930年2月22日,陈昌被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临刑前,他高呼:“革命一定成功!劳苦大众一定要解放!”
责编:刘舒睿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